来源:北京日报在线开户股票
原标题:本市公交地铁“鱼骨状”接驳渐清晰
今年以来,公交、地铁两张遍布全市的大“网”,深入推进融合。公交围着轨道转,通过线路减重复、优低效、便接驳、增覆盖,打出“公交+轨道”组合拳,引导形成更清晰的“鱼骨状”交通结构,即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、地面公交为支撑、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,结构合理、衔接顺畅、便捷有序的综合交通体系。
新开“短频快”接驳地铁线路,合并重复线路,撤销客流极低线路……最近两个月,北京市持续开展公交线路优化调整,一份份征求意见公告由市交通委发布。
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,今年全市计划优化调整90条公交线路,所有线路调整方案均问需于民,请市民为每条方案提意见,让公共交通出行更能满足市民期待。
公交“短频快”加强与轨道接驳
工作日早晚高峰,17号线嘉会湖站外,6米长的专160路红色车身格外显眼,高峰时段趟趟都能拉满。“过去,从家去地铁站要步行一刻钟,有了这趟车,不仅节省了时间和脚力,也不怕刮风下雨天气了。”一位家住周边通成家园社区的上班族说。
地铁,因其容量大、时间有保证,已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通勤方式。2024年,北京地铁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达1118.71万人次。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乘坐地铁,北京市陆续开通以“短频快”为特色的地铁接驳线路。
作为“短频快”地铁接驳示范线,专160路于今年4月底开通,结合嘉会湖站周边社区居民早晚出行集中时段,在工作日6时30分至8时30分、18时至20时运营。之所以称其“短频快”,是因为线路全长仅3公里左右,可实现公交车辆的快速周转,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仅三四分钟,就在地铁站与社区之间循环跑。值得一提的是,专160路线路与地铁运行间隔默契衔接,乘客出站即可看到公交车,实现“地铁到站、公交即发”,进一步提高公交的出行吸引力。
随着公交线网持续优化调整,地铁站和公交站的关系更“亲密”,彼此的距离在缩短。去年底,地铁魏公村B口约5米处,651路新增地铁魏公村站,实现了公交站点与地铁出入口的最短接驳距离。今年4月,658路线路调整同步增设“地铁关庄站”,实现了地铁关庄站地面公交接驳。
为进一步提升接驳比例,今年6月5日,市交通委组织相关单位在地铁清河小营桥站、地铁清华东路西口站组织现场会,研究议定在清河小营桥站B1口南侧20米处、B3口南侧20米处,利用京藏高速辅路既有人行步道分别增加1处公交站位。在清华东路西口站C口西侧30米,清华东路主辅隔离带处增加1处公交站位。
目前,全市地铁站50米以内接驳公交的比例已达90%。
削减与地铁并行重复路段
线路优化调整,有加有减。除了增加接驳,一批与地铁高度重合、客流下降明显的公交线路,经过研究进行了削减,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。
以近期撤销的652路(开发区交通服务中心—北京南站南广场)为例,这条线路开通于2008年,彼时地铁亦庄线还没有开通,652路承担亦庄地区居民和企业职工快速往返中心城区的功能,日客运量1万余人次。随着地铁亦庄线开通和市区地铁成网,因亦庄区域内线路走向与地铁亦庄线一致,652路客流持续下降,2017年调整为早晚高峰运营。今年,652路客流下降到平均每车次仅15人次,因客运量较低,于6月11日予以撤销。
此外,北京市还对一些并行的线路进行合并,比如近期市交通委公示的3路、42路合并方案。两条线路在张自忠路、阜成门内大街、南礼士路等道路重复并行约10公里。
“在地铁没有成网、地面公交客运量较高的时期,需要有多条线路共同承担并行路段集中的客流需求;但在当前地铁成网、地面公交客运量持续下降的时期,两条线路满载率均为40%左右,运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,需要对两条线路进行整合,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。”市交通委公交处处长赵震告诉记者。
近期调整方案中,多条低客流夜班公交的撤销也引起关注。记者了解到,北京的夜班线路起源于1958年。多年来历经发展,至2014年形成了“11横9纵,6环8放射”的夜班线网布局,重点强化火车站、医院及夜间热点地区的夜间公交服务保障,实现了三环以内中心城区主要骨干道路夜班线网的全覆盖。
但随着近年来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,地面公交不再是夜间出行人群的刚性需求,夜班线路客运量持续降低。2025年上半年,37条夜班线路日均客运量不足6000人次,平均每车次不足7人次,甚至有部分线路平均每车次仅1人次,客流极低。为此,相关部门计划陆续撤销部分低客流夜班线路。
赵震介绍,近两年北京市结合轨道“内面外廊”布局,四环内针对轨道交通基本形成面状服务特点,公交线网优化思路为“减重复、优低效”,重点优化与轨道长距离重复线路;四环外针对轨道交通廊道分布特点,线网优化思路为“便接驳、增覆盖”,重点补充轨道覆盖空白区域公交服务,按照“短频快”原则加强轨道接驳服务。对新开轨道线路,结合周边居民出行方式变化、公交客流变化等,制定线路优化方案。
公交调整方案要先问居民意见
调整思路有了,但具体的调整方案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,调得好不好,市民最有发言权。
今年4月底,市交通委印发了《北京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管理办法(暂行)》,建立了政府主导、市民参与、企业实施的地面公交线路调整工作新机制。市公交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交线路开调撤意见征求工作。通过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群众征求意见,并组织区相关部门会同乡镇、街道、社区、企业,向公交线路沿线群众征求意见。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。
市民可通过电子邮箱、书信、热线电话、电子问卷、网站等渠道反馈意见。当群众反对意见相对集中时,由公交运营企业修改完善方案,至80%受访群众赞成。受访者赞成率达到80%后,由公交运营企业在3个月内组织实施。
“前期征求意见的线路方案中,部分线路未达到80%受访者赞成率。”赵震坦言,线路优化调整是一个专业意见与居民诉求不断磨合的过程。比如,106路优化调整方案征求意见时,反对声音很大,意见主要来源于永外车站路6号院。公交集团迅速赴该社区与居民沟通座谈。经了解,该小区老年乘客较多,主要出行目的地为陶然亭、友谊医院、天桥等地。
根据居民需求,相关部门重新完善了方案,保留106路在南站幸福路、永外车站路的地面公交服务,满足永外车站路6号院小区居民的出行需求。线路改由南站幸福路、开阳路、马家堡西路、角门北路、嘉园路、右安门外大街至翠林小区。同时,“北京南站”站调至南站幸福路中途站台。完善后的方案对原线路乘客没有影响。
再比如89路的优化,是配合红莲南里公交场站腾退制定的方案,原计划将线路引入现“红莲南里”西侧约250米的宝明停车场,单向取消“红莲南里”站,以解决公交职工休息、如厕等基本生产生活需要。方案反对声音主要来源于“红莲南里”站东侧的乐城小区,居民认为单向取消站位导致出行不便。
经现场踏勘、反复研究,公交集团从运营组织调整、线路走向微调、站点挪移等角度制定多个完善方案,与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沟通座谈,现场研究比选更符合居民出行需求的方案。经充分研判,计划保留“红莲南里”终点站,将站位移至红莲路(距现“红莲南里”终点站约100米),后沿茶马南街、红莲西路行驶约300米进入宝明停车场。这一方案最终得到社区居民广泛认可。
按照计划,今年共将优化调整90条公交线路,公交与轨道重复及自身重复线路条数更少、长度更短,与轨道接驳线路通达性更强、接驳更便捷,公交轨道“鱼骨状”接驳结构将更清晰。(记者 孙宏阳)
广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